Δραστηριότητα

永安堡-龙门山峡谷-塔子沟妙峰寺双塔

Λήψη

Φωτογραφίες διαδρομής

Φωτογραφία永安堡-龙门山峡谷-塔子沟妙峰寺双塔 Φωτογραφία永安堡-龙门山峡谷-塔子沟妙峰寺双塔 Φωτογραφία永安堡-龙门山峡谷-塔子沟妙峰寺双塔

Συντάκτης

Στατιστικά διαδρομής

Απόσταση
24,02 χλμ.
Αύξηση υψομέτρου
517 μ.
Τεχνική δυσκολία
Μέτριας δυσκολίας
Υψομετρική απώλεια
672 μ.
Μέγ. υψόμετρο
399 μ.
TrailRank 
25
Ελάχ. υψόμετρο
92 μ.
Είδος διαδρομής
Μία κατεύθυνση
Συντεταγμένες
299
Μεταφορτώθηκε
3 Απριλίου 2013
Χειροκροτήστε πρώτοι
Κοινοποίηση

κοντά στην περιοχή Tazigou, Liaoning (China)

Προβλήθηκε 4632 φορές, έγινε λήψη 0 φορές

Φωτογραφίες διαδρομής

Φωτογραφία永安堡-龙门山峡谷-塔子沟妙峰寺双塔 Φωτογραφία永安堡-龙门山峡谷-塔子沟妙峰寺双塔 Φωτογραφία永安堡-龙门山峡谷-塔子沟妙峰寺双塔

Περιγραφή πορείας

http://hldmingjing.blog.sohu.com/115946131.html


〔之一〕妙峰寺双塔位于绥中永安乡塔子沟北150米的妙峰岭上,东南距县城75公里。因塔下有一妙峰寺而得名。双塔建于辽乾统年间(1101~1110年),一大一小,东西对峙,相距50米。东塔高约24米,砖筑,八角九级实心密檐式,塔身八面各有角柱,东西南北四面砖砌浅龛,内置一佛坐于莲花座上。佛座须弥式,束腰部雕有马、象、狮头等。西塔高约10米,为砖筑六角实心七级密檐式。结构、雕刻与东塔基本相同,现存五层檐。1988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之二〕妙峰寺双塔绥中境内,长城脚下,永安堡乡,塔子沟里,妙峰山上,古塔两座,东西对峙,巍峨壮观。塔子沟用燕山余脉,妙峰山即在塔子沟中。悬崖峭壁举目皆是,形势之险九削斧劈。谷壑幽深狭窄,狍狐可跳涧来往。辽金时代,妙峰山腰筑有寺院,香火极其旺盛。寺里修塔两座,大小各一,全系砖石结构。大塔高达24米,八角九级,边长2米。塔身刻有“辽天祚皇帝宣赐舍利塔”。小塔高约10米,六角五级,形状与大塔相似。寺因山名,塔因寺名,沟因塔名,声音传播甚远。明末清初,一支抗清队伍假扮僧人隐于妙峰寺内,时常出山袭击清军,神出鬼没,来去无踪。后因奸细作祟,清兵寻踪至此,设计诱杀僧人,纵火焚烧寺院。大火经月不熄,古刹成灰而双塔无恙,栉风沐雨直至如今。

〔之三〕妙峰寺双塔位于永安堡乡塔子沟村,建于辽代乾统年间(公元1101——1110年)。双塔一大一小,肃穆雄立,相距40米,巍然屹立于妙峰山上。大塔为八角九线密檐式砖塔,高19米,其中塔基底座高2.3米,八面各塑小佛像二尊,周围雕饰各样花纹,八角各塑砖刻八大金刚,以肩杠一角。第一级塔身约占全塔三分之一,每面各砖雕大佛像一尊,坐于莲花之上,头上有横卧祥云之上的飞天仙女,手托净盘悠悠然,其中正南菩萨项带串珠,一手抚膝,一手抚靠胸前,左肩侧上雕有“宣赐舍利塔”五个大字,正东菩萨双手护前胸,两腿盘坐于莲花之上,右肩侧上雕“辽天祚皇帝”五个大字。其它面佛像姿态各异,雕刻精湛、细腻,栩栩如生。塔檐砖雕平拱。以上八层为迭式密檐,造型优美,檐下挂铜铃若干,风吹作响。

小塔为砖造六角五级密檐式,高米,结构、造型、雕刻与大塔大致相同,现今塔身砖雕保存基本完好,佛像逼真,图案鲜明,花纹清晰,形象如初,观后使人留连忘返。

辽代建塔很多,但塔身上雕有“皇帝宣赐”字样的却极为罕见,由此更增加了妙峰寺双塔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也为研究辽代宗教的发展和建筑特点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综上所述,妙峰寺双塔是弥足珍贵的。

早在八百多年前的辽代,一个云游的风水先生从南方来到这里。他夜观天象,见塔子沟祥光冲天,断言这里必有真龙天子出现。这话传到京城,天祚皇帝很是害怕,心想要有真龙天子出现,必要改朝换代,自己的江山不会长久了。于是他急忙召集群臣商量,一个大臣献计:“我主不必担扰,用塔镇压可无事,真龙天子就不会出世了。”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拨了很多钱,派人在塔子沟修了两座寺院,塔子沟由此得名。双塔修在村北妙峰山脚下,塔下修座寺院,得名妙峰寺。寺内住着一些和尚,念经传道,修身养性。到了明末清初,这里的和尚突然猛增,据说有名的和尚三千六,无名的和尚赛牛毛,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明朝末年,清军大队人马向关内进发,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了清兵,把山海关献给了敌人。山海关失守后,外围一些守军将领也害怕清兵武力,跟着投降了,只有驻守九门口的一队守军将士坚守阵地,奋勇抗击清兵,保卫领土。不过这支明军的人数和大队清兵相比差得太多,难以抗拒,全体官兵就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悄悄地撤到塔子沟,全部剃头当了和尚。他们以挂旗山为前站,以塔子沟为老营,日夜操练,准备对付清兵。

  清王朝建立后,抓紧清除明朝残余势力。朝廷把塔子沟的和尚看成眼中钉,便派兴城总兵官李总兵前来征讨。李总兵立了军令状,带兵来到挂旗山,与塔子沟派出的前站和尚相遇,经过一场激战,因兵力悬殊,和尚败退塔子沟。

  塔子沟四面是山,沟深谷窄,又有龙门山口天险,众和尚凭借有利地形,做好了准备。这个李总兵一不熟地形,二不会用兵,挂旗山一仗,他认为和尚不着打,根本没把和尚放在心上,就带着大队人马一直朝山里攻来,不想刚刚进龙门山口,被和尚的滚木礌石打下。正在惊慌忙乱时候,埋伏在深谷两旁的僧兵突然杀出,喊杀声震天动地,刀枪声叮叮当当,一阵冲杀,打得清兵鬼哭狼嚎,大部分被杀死。李总兵早已被这突来的打击吓得屁滚尿流,由几个亲兵死命保护,才突围逃命。他逃到獐狼沟,有心奏请皇帝搬兵,又怕皇帝怪罪杀头;不去搬兵,又没法战胜和尚,进退两难,心想不如一死了事。想到这里,李总兵问当地老乡:“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将军石。”李总兵抬头一看,只见巨石高高入云端,长叹一声:这里就是我的归宿了,便头撞将军石而死。

  李总兵兵败身亡的消息传到京城,皇帝又气又怕,再次派总兵官于大人带兵前去征讨。这个于大人是个狡诈的家伙,他吸取了李总兵兵败的教训,不盲目进攻,而是屯兵小山口、选将台一带。正当他因想不出攻击的办法而愁眉不展的时候,随军出征的儿子于成龙献计说:“爹爹,咱们这次征讨,不可强攻,应智取。孩儿愿打人敌营,摸清情况,然后再定攻打办法,不知行不行?”于总兵听了儿子的话,很是高兴,连说很好,很好。就这样,于成龙打入妙峰寺当了和尚。

  于成龙来到妙峰寺后十分勤快,上和下睦,很会处事,想尽办法买通了和尚的大小头目,很快就混熟了,并取得了和尚的信任。他经常借上山打柴的机会,仔细观察妙峰寺周围的地形,又设法摸清了寺内佛像底座下的暗道机关。在一切情况掌握之后,他暗中把地形绘成图,加上说明,借机报送给于总兵。父子俩约定大年初一半夜进攻,于成龙在内接应,寺内放火,山上点灯为号。

  大年初一这天,于总兵在选将台亲自选将点兵,按计分派兵力,各部依计按令先到指定地点埋伏(选将台由此得名,现属前卫镇人到了半夜,塔子沟整个山村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大地死一般寂静,快乐一天的和尚早已睡熟。这时,于成龙见时机已到,悄悄溜出寺院,点起火把,向对面山连晃三下,对面山立时同样有灯晃三下。霎时间,漫山遍野到处灯火通明,杀声四起,寺院内也着起了大火。和尚睡得正香,被突来的喊杀声惊醒,不知官兵来了多少,慌忙抵抗,又见寺内火起,到处灯火通明,更是慌乱,心想龙门山口防线已破,三面被围,只有北退,谁知正好上当。待和尚败退到北山沟里,早已埋伏在此的官兵突然杀出,一阵冲杀,僧兵死伤大半,剩下的多被活捉。

  老和尚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带心腹僧兵逃进佛像底下的暗道。可到了出口刚一露头,于成龙早已带清兵守候在那里,老和尚一见是他,后悔当初让他混过,没认清这个奸细,便大喊一声“悲哉”,后自刎而死。

  这时天已大亮,只见漫山遍野举火的不是官兵,原来是两角挂着灯花的羊群,这就是于总兵巧施的“羊灯计”。明王朝剩下的最后一支力量就这样被消灭了。

Σχόλια  (0)

    Μπορείτε να ή να αυτήν τη διαδρομή